董辉的美篇

董辉

<h3><b> 漫谈礼仪</b><b> </b></h3><h3><b></b> 董新胜</h3><h5> ——写给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学子</h5> <h3>  不觉又到了毕业季。2020届的同学们就要完成学业,告别母校,奔赴新的征程。如同为将要远行的儿女打点行装一样,近日我从“箱子底”儿翻出来了中华礼仪大家,清华大学彭林教授提炼出的表述礼仪的四个字:“敬、净、静、雅”。在这里,暂且借用彭教授的“四字”箴言作为一个盛放礼物的“筐”,把我平日里积攒的那点儿东西放进去,权作临别相赠。</h3> <h3> “<b>敬”</b></h3><h3> 敬,尊敬。为了说清楚“敬”,先说说什么是礼仪。礼,是礼节;仪,是仪式。咱们中国是礼仪之邦,齐鲁是礼仪之乡,礼仪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。我们每次出远门父母都会反复叮嘱,对人要有礼貌。父母们说的礼貌就是礼仪。怎样才算有礼貌呢?孔子说:“礼者,敬人也。”“礼貌”“礼仪”的核心是“尊敬”、“尊重”。一个“敬”字,就是中华礼仪的硬核。</h3><h3> 我们日常生活中怎么体现“敬”呢?请先从问候做起,比如:你好!您好!同学、同事、朋辈之间用“你好”;对长辈、尊者要用“您好”。你也许还没有养成问候人的习惯,乍一开口有点生涩,不要紧,坚持说上一个月,就ok了。我们还应常怀感恩之心,对帮助自己的人,要由衷地道一声:“谢谢!”或:“非常感谢!”请记住,对自己有恩的人要有“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”的情怀,这是咱的祖训,也是许多家族的家训。融洽和谐的社会,就是在这施恩和回报的你来我往之中营造的、形成的。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和谐链条上的一个链扣,可不要在你这里掉了链子。还有,在平日里如果做错了什么事,要真诚地道歉“对不起!”或“实在对不起!”知错认错是一种修养。</h3><h3> 我认为,礼仪中的“礼”是道,“仪”是术;“礼”是里,“仪”是表。礼仪第一位的是修身养性,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人有修养品自高。我们在修“道”习“术”的过程中,要切记表里如一,切莫舍本逐末。因为礼仪绝不是“皮笑肉不笑”,许多“职业”的微笑、那种挤出来的笑,给人的感觉并不舒服。再比如,给别人道歉要真诚,不是敷衍,没有诚意的道歉是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。</h3><h3> 同学们就要与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、与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分手了,假如你还欠某同学一个道歉,在这临别之际,你能否向这位同学真诚地补一声“对不起”?补上吧!不然你会留下遗憾,同学会留下伤痛。你能否在离校前向辛勤培育你的老师道一声辛苦?去吧,去郑重地向老师说一声“谢谢您”!不然你会留下遗憾,老师会留下伤感。</h3> <h3><b> “净”</b></h3><h3> 净,干净。从上到下地说,脸面要净,整齐的发型,光洁的面庞,不怕示人的指甲缝,不怕有令人掩鼻的“臭鞋”、“臭袜子”。由里到外地说,与客人面对面说话没有刺鼻的气味,与女朋友相拥没有污浊的体味,与丈母娘见面能经得住她老人家用挑剔的眼光审视你的衣着。做到这些并不难,只要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即可。从技术层面说,早饭、午饭慎吃“煎饼卷大葱”、“油饼蘸大蒜”,还有臭豆腐什么的。因为你要上班、要见人。如果你带着满嘴大葱、大蒜的味道,再猝不及防地冲着同事、客人打出一个丰满的饱嗝,哈哈,那你可真就尴尬了!晚饭若是自己吃、一家人吃,或者约了几个兄弟练摊儿撸串,你完全可以放开了吃,只要不吃“果子狸”、“穿山甲”、“蝙蝠”们,反正是“一窝狐狸不嫌骚!” </h3><h3> 参加工作后,要把办公室和办公桌整理得干净整齐一点。办公室和办公桌的状况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风貌,要清清爽爽、整整齐齐。在混乱的环境里办不出利索的事。顺便说一句,你只管拖地、擦桌子、抹板凳,不要攀比别人干了多少,做好自己就行。虽然我们不是功利主义者,但时间长了,也自有因果。</h3><h3> 说话要“干净”。语言污染在“局部地区”和个别人那里属于重度污染。比如,刺耳的“国骂”和不雅的口头语,就属于“常见病”、“多发病”。同学们要养成说“干净”话的习惯。咱们不但是有知识的人,还是有文化的人。<br></h3> <h3> “<b>静”</b></h3><h3> 静,安静。在公共场合要遵守公共秩序、公共道德。不要大声喧哗,不要吆三喝四,不要制造噪音,不要旁若无人。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接打电话,一定要把音量控制在以不影响别人为度。无论是高亢的承诺、激越的交流,甚或是愤怒的互喷、对骂,还有挥臂跺脚的夸张的动作,都要不得!咱是文明人,旁边还有别人呢!</h3><h3> 轻和静是相连的。在公共场合、公务场合,动作要轻。比如,让你给客人倒杯茶,你粗手笨脚,连撒带漾,杯碟碰撞叮当作响;出入会场,你大幅度地扭腰甩跨,高跟鞋的鞋跟肆无忌惮地敲击着地面,声声入耳,“动人心弦”;让你摆一摆桌椅吧,你把它们拉拽得跌跌撞撞、吱吱乱叫。在这里,“轻”就是“静”,这些都需要在日常加以注意。稍加注意,你一定会得到加分的。</h3><h3> 学会安静地听。倾听是一种修养,不要谁讲话都插话,都点评,谁说话都有你!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讲话。即便对方讲得不是那么有条理,不是那么严丝合缝,甚至不是那么回事,也要忍一忍,等对方把话讲完,你再讲。即便你的插话属于“锦上添花”,也要先说声“对不起”再“献花”!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,是不礼貌的;武断地中断别人的讲话,是非常不礼貌的。换位思考一下,如果你的讲话让别人冲撞得支离破碎,让别人强行中断呢?当然,凡事都有例外,极端情况,则另当别论。</h3> <h3> “<b>雅”</b></h3><h3> 雅,高雅、文雅、雅士。高雅,如格调高雅;文雅,如谈吐文雅;雅士:文人雅士。你若是一个高雅的人、文雅的人,你就会成为一位雅士。还有许多“雅”,只要和“雅”字相连,几乎无一不“雅”,即便是“雅俗共赏”,“雅”“俗”各占半边,那也是难得的“共赏”。接下来,就牵出了一个反向的字:“俗”。相连的词有“庸俗”、“俗气”等,还有个成语叫“俗不可耐”,凡与“俗”字有瓜葛的词都会让人马上产生出许多联想,因为我们都曾经面对过一些粗俗的人和事。在这里我们从礼仪切入谈雅,我想应该突出两点:意境高和言行美。</h3><h3> 意境:境界、格调、情调。我想,境界高远,格调高雅,情趣健康,应该是我们青年人精神世界的价值取向。眼下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说法:有知识,无文化。说的是时下的读书人面对着物质的世界,失去了、或部分地失去了文人应有的风骨和操守,当然一块失去的还有把酒临风、登高望月、风流倜傥的真性情。过去强调的“读书知礼”,包含两层意思,一是“读书”是为了“知礼”,二是“读了书”就应该“知礼”。这里要说的是,即便你是读了一些书的人,倘若抽掉了风骨,丢掉了操守,也就失去了读书人的贞节,必定粗俗不堪、斯文扫地,也就不配称其为文人了。我以为,风骨是文人的脊梁,气节是文人的魂魄,操守是文人的尊严,融合在一起就是文人的品格。</h3><h3> 言行美。言要遵礼,行要有范;说话要文雅,举止要高雅。比如,问候别人的时候把你、您分清楚;握手的时候,当由长者、尊者、女士先伸手;请客吃饭,应礼让长者、尊者、女士先入座;乘车、入住,长者、尊者、女士优先;两人或多人同行,把长者、尊者、女士让在你的右侧,因为按照国际惯例,无论行走坐立左侧为卑、右侧为尊。再说,左边往往就是车水马龙,不安全。你走在左侧,既可以谦恭地做长辈、客人的“隔离带”、“防护墙”,又可以潇洒地做你的“护花使者”。记住,要坐有坐相、站有站相、吃有吃相,不要一副“大师兄”的坐相、“二师兄”的吃相,若再加上“三师弟”的木讷,那可就凑全了。言行美,美就美在谦和、礼让、得体、周全;美就美在雅量、雅致、雅言、雅趣。同学们,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应该成为见贤思齐,见不贤而内省的人,学优汰劣。中国的雅士、西方的绅士就是这样炼成的。</h3><h3> 中华礼仪源远流长,中外礼节洋洋大观,以上所述,实属点滴。期盼同学们以学业为舟,以礼仪为桨,顺风远行。</h3>